潮人除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潮风潮俗--除夕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年三十”,是流行于中国各地的民间传统节日。“除”者,去也,即除旧迎新之义,“夕”者,晚也,指一日将尽之时,“除夕”,即指每年腊月“月穷岁尽之日”的夜晚。这一天,如遇所谓的“大月”,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如逢所谓的“小月”,则在十二月二十九日夜间。

 “除夕”的起源,民间传说与远古方相氏“岁终驱傩”的礼俗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位高大勇猛的武士,名叫方相氏,据说他能祛鬼魅、辟通途,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为了防止野兽侵害死去的妻子的尸体,曾请他在夜间执戟防卫,开道护灵。后来,每年腊月岁暮,人们在举行禳祭的“大傩之仪”时,就请方相氏来主持,由他头蒙熊皮,身穿红衣黑裤,执戈扬盾,率领众多手执桃木大棒的人们,在通衢里巷周围和郊野草莽丛冢四处击打,跳跃呼呵,用以驱赶鬼魅魍魉,开辟通往平安吉祥之途。这种习俗在西周时代还非常流行,只是已经由沿用“方相”为衔名的礼官来主持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终驱傩”礼俗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规模宏大的“大傩之仪”,场面越来越小,人们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淡,甚至在民间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则是家家户户在门扇上悬挂驱邪饰物,用以趋吉避祸。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所载:时人“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御凶也”。此后,“除夕”作为岁末年初交替之日的代称,方出现于民间,并逐渐沿袭下来。

宋代以后,庆贺“除夕”开始成为一件大事。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所记:是日,“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先,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自明初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庶家,在“除夕”前,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之后,“除夕”在门框上粘贴用大红纸制成的写着吉祥喜庆联语的“春联”,门楣与窗棂上粘贴将吉祥语镌于红纸上的“挂千”(有些地方俗称“吊钱”),家中器物上粘贴写有“福”字的红色“斗方”,就成为民间“除夕”送岁迎年活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仪,直至今日,这种习俗仍在民间风行。

  除夕,潮汕人俗称过年夜。除夕和春节相连,风俗内容有别而相联系。潮汕除夕主题是除旧布新,团圆喜庆。主要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等。


下篇将连载潮人习俗;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等。
 
(责任编辑:admin)
(责任编辑:佚名 )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4-2020 .轩辕信鸽网 版权所有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04920号-1

网站总访问量:0,昨日访问量:0,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