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除夕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潮俗潮风--除夕(二)


一拜神

  除夕节除了祭拜祖宗外,还要祭拜其它神。例如,当家里水缸水桶打满水之后,用竹箶将井口盖住,俗称封井,再供上祭品,拜井公井妈,待新年春节才开井。是日晚,农家除水缸要装满水外,米缸也要填满米,灯火也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二、贴春联

  祭过祖先后,男人们便动手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于是,家中门户,焕然一新。

  春联,潮汕俗称门符。贴在门框两边的,叫对联;贴在门框顶的,是横披;贴在两个门扇上的,称作门目;如果是单扇的小门,则贴上斗方。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后来春联规定用红丹纸,以墨或金色颜料书写,内容都为吉祥语。从潮汕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来看,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人勤劳拼搏、团结向上、和睦相处的特点,

如“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

最受人欢迎的春联对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为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所作。

明万历刻本《状元图考》有这样一段记载:“(林大钦)自幼聪颖,作文奇宕不群。翁万达一见异之,请招为婿。岳诞日,大钦书联一对贺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语意宏敞,翁曰:‘状元才也。’”果然,后来林大钦年方二十二便中状元。他写的这副寿联后被改为春联,流行全国。

在潮汕春联中,常可见到单扇门儿或神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有两层意义:一是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派生机;二是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与北方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贴门神

  潮汕民间除夕除贴春联外,还有贴门神画像之俗。门神的来历久远,相传早在黄帝之时,就以神荼、郁垒为门神。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引《黄帝书》说: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一个叫成庆的勇士。班固《汉书•广川王传》载:广川王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载: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规,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料到魏征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请与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应允。结果那一夜便无事。太宗后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民国以后,潮汕民间的门神,有手执钢鞭的尉迟敬德和手执铁锏的秦叔宝画像;有头戴虎头盔、腰大十围、仗剑怒目的四大天王像;有赵云、薛仁贵等画像。随着社会发展和意识的变化,民间张贴的门神不仅要求免灾避邪,还希望获得功名利禄等。于是便出现了鹿、鹊、宝、蝠、瓶、财神、福禄寿星、和合之类,借物的像与音的美好,以祈迎祥接福。解放以后,潮汕民间除夕所贴门画,一度以英雄人物和庆生产丰收,以兆发财致富为主要内容。

  除夕贴门神,不论贴什么样的门神,两个门神要两面相对,才合乎祛邪迎祥的规矩。如果是左右门神错贴了,背面相向,那么这一年就会遇事不利,带来不祥。因此贴门画之时,各家各户的人都小心翼翼地把门神画像贴正、贴好,以祈望新的一年全家男女老幼都有好的运气。

  四、贴“福”字  

每逢除夕,潮汕几乎家家户户还要在门窗或是龛或墙上贴几个用红色写的“福”字。近年来有些人家也仿效北方把“福”字倒贴过来。

  贴“福”有何含意呢?“福”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中表现为两手拜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是古代祭祀的写照。《书•洪范》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老而善终谓之考)。”因此,在新一年来时求得“富贵寿考”齐备是春节贴“福”字的第一个寓意。

《说文•示部》说:“福,佑也。”说明“福”字有“保佑”一解。人们想以贴“福”字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古时祭祀要行跪拜之礼,因此,“福”字可释为“拜”。小说《镜花缘》第八十五回:“于是面对戏台,福了一福。”句中的“福”即为“拜”意。为了达到上述贴“福”字的目的,就得对天地鬼神行拜礼。

  而倒贴“福”字,则取其福到来之意。关于“福”字倒贴的习俗,我国民间流传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年春节前夕,清朝恭亲王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按惯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仆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个仆人因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贴了。恭亲王福晋看了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见事不妙,怕牵涉到自己,慌忙跪在主子面前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恭亲王一听,也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遂赏管家和仆人各五十两银子。自此,倒贴“福”字的习俗从王府传到民间。潮语“倒”与“到”并不谐音,故潮汕地区以往无倒贴“福”字习俗,是改革开放后之后从北方引入的。


(责任编辑:admin)
(责任编辑:佚名 )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4-2020 .轩辕信鸽网 版权所有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04920号-1

网站总访问量:0,昨日访问量:0,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