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除夕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潮俗潮风--除夕

五、围炉

  祭拜祖宗后,男人们忙着贴春联、门神等,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有意义的团年饭,也即所谓的围炉。

  除夕围炉的形式,古时是在厅堂正中设一个红泥小火炉,一家子围着炉火边吃晚饭,边取暖畅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除夕,设火炉于厅,相围而食,谓之‘围炉’。”随着岁月的递嬗,炉具沿革为铜制炉筒心与锡制菜盆联结在一起的小火炉,既可盛菜热汤,又可添炭加火置于宴桌正中。近几年来,又沿革为气炉或电磁炉,更为方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家人围桌吃饭,也称作“围炉”。围炉的菜式喜欢取象征吉祥的谐音字,如发菜谐音“发财”,有鱼谐音“有余”。吃猪肠猪血炒蒜,寄意“会盘算,长长发”。吃蚶是沿海地带能买到蚶的人的特有风俗食物。蚶,又叫魁陆、魁蛤、瓦垄子。因它是两片贝壳相合,故潮俗又将蚶叫“合倍赚”、“蚶壳钱”。吃蚶义取从事经营“合倍赚”,能挣钱、存钱。围炉要早,越早越好,“早食早发”。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当家的人要祝长辈健康长寿,希望小孩聪明晓礼,后生勤劳拼搏。吃饭时如果小孩子不慎将盘碗掉落地,大人们会接上说声“缶开嘴,大富贵”之类的吉利语。

  除夕围炉也叫做吃“团圆饭”,反映了中华民族渴望团圆、渴望幸福的民俗文化和难以分解的凝聚力。不论家人平时分散在多少个地方,但在围炉之前都必须赶回来,同家人一道欢聚畅饮。即使个别在平时因经济拮据,或因对生活的不满,或因精神上的困扰与不平衡而发生过这样那样矛盾的家庭,到了除夕围炉,大致也会摈弃前嫌,让恩恩怨怨一类事在合家欢笑的氛围中稀释。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万家灯火的除夕围炉之际,侨乡潮汕的家庭团圆气氛特别浓厚,许多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以及在外工作的亲人,尽一切努力赶回来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侨乡人们也无限思念远离家园的亲人,纷纷向未能回家的海内外亲人邮送贺年物,反映家乡巨变和日新月异的新生活,遥寄乡音乡情。

  围炉之俗,目前在城市有变化。兄弟姐妹多分居立业,但都有团聚的传统观念,故常到酒店去围炉,图个方便,增添情趣。农村的老人,则喜到儿女家轮流着吃,俗云:“食透透,兴透透”。

  六、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除夕习俗中重要的一项,家里的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俗语叫“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普通的商店,年终也有给店伙计压腰钱,数目的多少,视经营业好坏的程度,职位的大小而定。亲友侨居外洋的,年终也多有寄压腰钱来,这当然是限于经济较裕的。送压岁钱时,不能直愣愣地送,而是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古时则是用一条红线把铜钱穿编起来。

  大人给小孩分发压岁钱的同时,照例还有一番勉励祝福的吉利话。晚上,将这份礼物名副其实地“压”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伴随他们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夜,共迎新的一年到来。给小孩压岁钱的目的是避邪求吉。俗信以为除夕夜,会有妖魅上门降灾,小儿血气薄弱,不堪祟侵扰,所以要靠具有镇邪功能的钱币来制服鬼祟,或借以此贿赂,逢凶化吉。故压岁钱的本义,就是“压祟钱”,其源头是一种专门用于驱邪祈祥的货币形吉祥物———压胜钱。视钱通神,进而可以役鬼镇魅的观念,起源很早。先秦时人祭祀鬼神用币,已含有钱之意。

传世的汉代五铢钱中,有的铭有“脱身昜(疡),宜子孙”,或“辟兵莫当,除凶去央(殃)”等当时流行的吉祥语,显然是为厌伏祸祟、除凶致吉而特意铸造的,所以人们一般都据此认定压胜钱最早出现于汉代。

唐宋时候,出现了拿一般性钱币用于春节祝吉的现象。从春日或岁朝散钱祝吉,演变为除夕向小儿赐钱“压祟”,又有一个时间过程,但至晚不过明代后期,已成比较普及的风俗。

清顾禄《清嘉录》有《压岁钱》专条,征引前人著述多则,如郭?伽《淮阴岁除•咏压岁钱》诗云:“红索青铜贯”;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等。

  七、守岁

  守岁,为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之一,旧时指除夕之夜,一家团聚在灯前炉旁,美酒佳肴,叙旧话新,通宵不眠。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人们爱生命、惜时光的心理,因为过了除夕夜,意味着一年已逝去,时光不再,未免有点恋恋不舍;一说则认为与防备传说中的“年兽”的袭击有关。

  守岁风俗由来已久,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后人注称“诣宿岁之位”即守岁。唐代诗人孟浩然诗“续明催岁烛,守岁接长筵”。诗中“催岁烛”指的是“守岁烛”(清顾张思《土风录》)。可见,古人所守的实际上是一对“守岁烛”。

对此,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甚详。他说苏州(也可以说代表江南)一地除夕夜“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所说“双椽烛”,指一对大红烛,椽必红漆而长,故用来喻称大红烛。看红烛结蕊,认为烛花报喜;“红荣”即红光,烛光要与晨光相接,可见蜡烛是通宵燃烧。

  守岁的习俗至今犹存。潮俗除夕之夜,一家人品茶话旧,直至深夜。目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成为全民风尚。有些青年人则在家打电话,或发手机短信息,或发“伊妹儿”给亲友拜早年;有些则约三五朋友围桌打“升级”、“拖拉机”等扑克牌游戏,或是以休闲为性质的麻将活动,以守岁迎新春。

  八、辞岁

  当守至深夜子正零时之际,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点灯笼上香,迎新迎福,跨进新年,这称为“辞岁”。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禁止节日鸣放鞭炮,于是在城市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报年钟声代替了许多人喜好的放鞭炮,千古旧习,已成旧俗。不过,在偏远的农村地区,除夕夜零时仍有放鞭炮之声。

  辞岁结束后,除夕节日礼仪活动的大幕才算是徐徐落下,人们兴致勃勃、喜气洋洋地又投身到庆祝“农历新年”———春节的节日活动中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责任编辑:佚名 )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4-2020 .轩辕信鸽网 版权所有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04920号-1

网站总访问量:0,昨日访问量:0,今日访问量:0